查看原文
其他

30年了,他们依然是国人最羡慕的一家人

李渔 十点人物志 2023-03-07


撰文 | 李渔

编辑 | 灯灯

十点人物志原创



钟表上的指针来到七点四十分。


吃过晚饭后,贾家人照例齐聚客厅中央,歪七扭八地倚坐在老式布艺沙发上。眼前的大屁股彩电播放着小孩子喜欢的动画节目,大人们看报的看报,点烟的点烟,开始漫不经心地调侃起了家中刚退休不久的老人傅明。


偏偏谁也没有注意到,老人傅明悄悄走进了家门,正夹着香烟,一声不响地站在家人背后,身后是那幅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毛笔书法。


这是《我爱我家》第一集《发挥余热》的开场,也是中国情景喜剧历史的开端。


1993年,《我爱我家》播出,轰动全国。此后的三十年,不计其数的国产情景喜剧陆续出现在电视荧幕上,情景喜剧从一个海外来的新鲜玩意儿,变成了观众耳熟能详的节目形式。只不过,真正被大家公认为精品,能够称得上现象级的情景喜剧,却数目寥寥。


甚至可以说,中国的情景喜剧统共只有两种:一种是《我爱我家》;一种是《我爱我家》之外的其他。


神剧是怎样炼成的


《我爱我家》的导演英达接触到情景喜剧,纯属巧合。

27岁那年,英达刚刚在美国硕士毕业,某天,给一部电影做副导演时,英达听见对面摄影棚里传来了一阵喧哗声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他推开了那扇大门,发现了一个很新鲜的拍摄方式——演员在现场表演,观众在现场观看,从头到尾摄影棚里一直热热闹闹的,笑声从未间断过。


英达的心中诞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:应当将这样的形式引进国内,拍一部国产情景喜剧。


归国后,英达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,拍摄自己心中的情景喜剧,直到1992年,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和情景喜剧模式十分类似的神剧:《编辑部的故事》。这部剧同样只有几个主要人物,同样发生在固定场景,同样采用了系列剧模式,只不过少了现场观众的笑声。


《编辑部的故事》的成功,带火了编剧王朔,也让正在做演员的英达,看到了情景喜剧在中国的希望。


1992年底,英达敲开了王朔的家门,希望两个人一起合作,拍出一部超越《编辑部的故事》的作品。此时的王朔,刚刚经历了《爱你没商量》的滑铁卢,处在事业低潮期,正需要一部剧来证明自己的实力。英达的登门拜访,恰如雪中送炭,他毫不犹豫便答应了下来。


一切准备就绪,就差投资。尽管在那个时候,情景喜剧的模式在国外早已屡见不鲜,但是九十年代初的中国,除了英达那样的海归学生,还极少有人耳闻过。


英达跑遍了北京城,到处兜售自己的想法,结果人人说好,没人投资。好在关键时刻,堂弟英宁成功地从东北做房地产的舅舅那里忽悠到了一笔资金,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的设想,才不至于胎死腹中。


尽管过程曲折,几个人也有意料外的收获。在一次拉投资的酒局上,醉眼朦胧的王朔忽然一拍脑门,想到了那个日后火遍全国的名字。他对英达说:“这部剧干脆就叫《我爱我家》吧。”


名字有了,钱也有了,就剩打磨剧本了。英达特意在北京西山找了一家宾馆,包下房间,准备关起门来大干一番。然而还未开始,王朔却忽然撂了挑子,独自跑去了海南。好在临行之际,他向英达推荐了编剧梁左。

 

英达和梁左(右)


作为喜剧大师,梁左曾经参与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,无论是《虎口遐想》还是《小偷公司》,都是春晚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。


梁左的加入,也奠定了《我爱我家》的基调——搞笑而不做作,风趣而不油腻。他将针砭时弊和诙谐幽默完美结合,加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,使得整部剧虽然脱胎于西方的喜剧形式,但是又充满了本土化特色。


在梁左的带领下,《我爱我家》的编剧组里一时卧虎藏龙:梁左的妹妹梁欢,是北大有名的才女;英达的表弟英壮,后来也成为一个喜剧导演和演员;臧里、臧希姐妹两人除了《我爱我家》外,参与了多部知名喜剧的创作,并一同创作出了另一部大热的喜剧《家有儿女》;当时只有二十岁的束焕,日后写出了第一部十亿票房国产电影《泰囧》;还有张越,后来成为了一名央视主持人,主持了《半边天》栏目。


一切准备就绪,《我爱我家》正式开机。那一天,北京工艺美院的摄影棚里座无虚席,望着满场的观众,主创人员心中都有一些忐忑不安,因为谁也说不清,到底情景喜剧这样的模式,能不能被大众所接受。好在录制开始后,现场爆笑声接连不断,所有人这才安下心来。

 

英达在拍摄现场


《我爱我家》播出后,很快就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,最高收视率一度高达85%,截止到目前,这一数字依然是国产情景喜剧的最高记录。


英达也终于梦想成真,在之后的日子里,他又陆续拍摄了《起步停车》、《闲人马大姐》等一系列情景喜剧,彻底让情景喜剧在国内扎下根来。


剧中人物今何在


不知不觉,距离《我爱我家》开播,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了。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,中国日新月异,而剧中演员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
整部剧里的灵魂人物,无疑是老爷子傅明。作为刚刚退休的老干部,就算在家,他也常常穿着中山装,或者的确良衬衫,梳着油光锃亮的大背头,手里还要夹着一根烟,或者拿着一张报纸,讲起话里来慢条斯理,一定要拿腔拿调,时不时还蹦出几句假大空的词汇。


老傅的领导作风,承担了整部剧很大一部分笑点——他习惯于指挥家人,但常常属于瞎指挥;他也经常犯错,但是犯了错又从不认错;不过同时,他又坚持原则,富有正义感。他既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大家长,也是一个老小孩儿。

 

文兴宇剧照


傅明的扮演者文兴宇,曾任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,现实中是一名话剧导演。拍摄《我爱我家》时,文兴宇只有52岁,远未到剧中的古稀之年。为了演好傅明这个角色,他不得不用白色油漆染发,并且还独创了一口老干部腔调——舌头后压,从后部发声。这样的腔调,也一度成为后来不少情景剧里“老干部”的标配。


《我爱我家》之后,文兴宇还参演过多部情景喜剧,包括《闲人马大姐》、《家有儿女》等。2007年7月30日,文兴宇因病离世,伴随着《我爱我家》的主题曲,剧组成员共同在八宝山送了老人最后一程。


傅明的大儿子贾志国是一名公务员,用剧中话说,“副处不带长,放屁也不响”。他人到中年,事业高不成低不就,胆小怕事,看上去外表老实巴交,不过又有着小市民的精明。他常常对美女春心荡漾,但是次次有贼心没贼胆,而且回回被老婆发现,制造了不少的笑料。


贾志国的扮演者杨立新,是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,《我爱我家》是他参演的第一部喜剧。后来他还以主演的身份,参与了英达的另一部喜剧《中国餐馆》。


现在,杨立新依旧活跃在演艺圈,儿子杨玏也成为了一名演员,在热播剧《三十而已》里出演了钟晓芹的老公陈屿。


剧中的二号人物,是贾志国的媳妇和平。与知识分子贾志国不同,和平文化不高,容易上当受骗,最经典的一场戏,就是把葛优饰演的“发明家”纪春生请进了家里,贡献出了后来火爆全网的“葛优躺”。


不过另一方面,和平也是家中任劳任怨的儿媳妇,上要盯着老傅抽烟,下要管孩子作业,一有闲暇,便拿出毛衣针来,边坐在沙发上打着毛衣,边叨念着家长里短,一到关键时刻,还能够挺身而出,化身为“和平女侠”。


这个角色能够成功,除了编剧的功劳,也得益于宋丹丹的演绎。她创造出了和平絮絮叨叨的说话风格,以及独一无二的走路姿势——小碎步,稍驼着背,双手无处安放一般,向着两侧边走边甩,才让“和平女侠”才有了灵魂。

 

宋丹丹与杨立新剧照


戏里,和平的老公是贾志国,而在戏外,宋丹丹那时是导演英达的媳妇。


在《我爱我家》里,和平和贾志国的感情虽然偶有磕绊,不过始终相亲相爱。但在戏外,《我爱我家》播出的几年后,宋丹丹和英达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。随后的许多年里,两个人关系一度十分紧张,这也导致了每次剧组聚会,要么英达缺席,要么宋丹丹缺席。


直到2019年的北京台春晚,宋丹丹在谈及《我爱我家》时,第一次公开谈到了英达。她说她要感谢英达引进了情景喜剧的模式,给大家带来了笑声,这段表态也被许多人称为“世纪和解”。

 

宋丹丹谈英达


和平的小叔子、贾志国的弟弟贾志新是一名无业游民,俗称“二流子”,自称挂了俩单位,在三家公司任副总,实则在家闲了三年,从早到晚无所事事地混日子。而梁天将这种说话不着四六,吹牛不打草稿的气质,拿捏得恰到好处,不光不让人感觉到反感,甚至有一些可爱。


梁天并非第一次扮演这样的角色,早些年,他曾经在电影《顽主》里扮演过巧舌如簧的马青,号称替人排忧、替人解难、替人受过。而在《我爱我家》里,他也将这种不务正业的形象进一步发扬光大,乃至于后来观众都产生了这样一个印象:梁天就是贾志新,贾志新就是梁天。


这让梁天产生了急流勇退的想法。他自认受限于形象,只能出演喜剧,而贾志新这个角色是他未来难以逾越的巅峰。既然难以再有突破,于是在《我爱我家》之后,梁天开始减少了接戏量,将重心逐步转向了幕后工作,成为了一名制片人。

 

梁天剧照


同样渐渐淡出演艺圈的还有赵明明。1992年,赵明明和英达的堂弟英宁结婚,因为这层关系,她出演了贾志国和贾志新的妹妹贾小凡。随着《我爱我家》的爆红,观众们记住了这位活泼可爱、长相甜美的大学生代表,而赵明明的演绎生涯也迎来了高峰。


她之后相继出演了《蝴蝶兰》、《中国空姐》等多部影视剧。2000年拍完《没有冬天的海岛》后,在最当红的时候,赵明明选择息影回归家庭,做一个贤妻良母。可惜一切未能如愿,不久后,她与英宁离婚,独自一人抚养女儿。如今年过50,依旧单身。


贾家的第三代贾圆圆由关凌扮演。圆圆人小鬼大,常常一开口,就金句连连,讲起话来很得爷爷真传。这个角色也让关凌成为了第一代的“国民闺女”。不过就像许多童星一样,关凌也遭遇了“出道即巅峰”的困惑。长大后的日子里,关凌再也没有演出过有影响力的作品。


虽然事业发展未能重回巅峰,但是不妨碍生活幸福美满。2011年,关凌与制片人姬云飞结婚。岁月如梭,当年的那个小圆圆,如今也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。

 

关凌一家



巅峰因何为巅峰



《我爱我家》开播于九十年代初期。在南巡讲话的背景下,彼时的中国,正经历着经济和文化上的强烈变革。


对普通百姓而言,这样的变革不是统计局公布的那一串串数字,而是生活里的柴米油盐。他们既有着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,也存在着各种不适应。某种意义上,这种不适应正代表着旧观念和新观念之间的碰撞和矛盾。

 

《我爱我家》剧照


《我爱我家》剧组花费了不少心思来体现出这种矛盾。首先在对白上,既能听到当时的流行歌词,也少不了充满时代烙印的语言。二者八竿子打不着,糅杂在一块儿,立马可以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。


在《既然曾经爱过》那一集中,保姆小张喜欢上了有妇之夫——炸油条的小刘,两人约会时的对白堪称那个时代的金曲串烧。


小张:“我是在用不在乎掩藏真心。”(《其实你不懂我的心》)

小刘:“哎呀,我想这就抓起你的手,让你这就跟我走。”(《一无所有》)

小张:“谁知道你明天是否依然爱我。”(《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》)

小刘:“你连我都不相信了,我已经准备好啦。我准备用此情换此生了。”(《潇洒走一回》)


在《死去活来》那一集里,和平假死后,挽联上赫然写着,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你用真情换此生。”前一句出自毛泽东的《 七律·到韶山 》,后一句则来自叶蒨文的《潇洒走一回》。

 

《我爱我家》成员多年后重聚


除了对白以外,剧组也在通过桥段设计,将这种矛盾体现在了人物行为中——每个人面对时代的浪潮,心中既有保守排斥的一面,可是同时也按捺不住对新鲜事物的跃跃欲试。


《奖券的诱惑》一集中,和平沉迷于买手纸抽奖,贾志新沉迷于足球奖券,贾志国迷上了报纸上的有奖竞答,连圆圆都去参加学校的“建设基金有奖募捐”。


眼见全家人痴迷奖券,傅明老人意正言辞地教育起来:“奖券旧社会上海滩的彩票,和跑马、赛狗没什么两样,是变相的赌博,鼓励的是一本万利不劳而获的思想”。


然而自己抽中了八等奖后,老傅立马背着手,沾沾自喜地迈着八字步来到一众人身边,得意地说:“思想不能僵化,既然国家政策允许,既是四化建设需要,我们不支持谁支持啊。而且这不是什么彩票嘛,这叫做有奖福利”。


除了对白和情节的巧妙设计,《我爱我家》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观众的认可,更离不开对于现实生活的辛辣讽刺。

 

《我爱我家》剧照


编剧梁左是针砭时弊的高手,早年间创作的讽刺相声《电梯奇遇》和《小偷公司》就曾在社会上产生过强烈反响,情景喜剧的形式更让他的讽刺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。


比如在《骗子》中,他通过让宇宙公司总经理、世界公司总经理和环球公司总经理齐聚一所澡堂子的情节,狠狠地恶搞了一把皮包公司泛滥的社会现象;在《不速之客》中,他的讽刺对象变为了曾经名噪一时的“水变油”骗局;而到了《双鬼拍门》里,梁左看似写了两个毛贼盗窃的故事,但真正反映的却是农民工讨薪难的社会现状。


令人深思的是,尽管这些内容拍摄于三十年前,但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看,我们会惊讶地发现,尽管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,但是剧中讽刺的许多问题依旧。这也正是《我爱我家》永不过时的原因。


情景喜剧的衰落


随着《我爱我家》的成功,中国情景喜剧很快迎来了黄金时代。英达陆续拍出了《闲人马大姐》、《东北一家人》等作品。而其他导演也创造出了《家有儿女》、《武林外传》等经典喜剧。

情景喜剧的黄金时代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尤其在2010年之后,情况急转直下,情景喜剧几乎绝迹于电视屏幕,只有一部《爱情公寓》引发一时热议,但又陷入了抄袭风波。


情景喜剧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。一方面在于传播方式的改变。2010年之前,大众依然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是电视;而在2010年之后,这个途径变成了手机。看剧、追剧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家中客厅,娱乐时间开始变得更加碎片化。


这样的改变让情景喜剧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:因为采用了系列剧的形式,每集之间的情节缺少粘性,很难让观众产生花费大量时间去追剧的欲望;观众开始倾向于笑点更密集的搞笑方式,比如短视频,每个故事不足半分钟。


但更重要的原因,则是剧本质量的下降。从前的情景喜剧虽然人物少,主要场景也只有一两个,但是编剧擅长以小见大,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汲取灵感,拍摄出的内容关乎普通人的痛痒,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。


剧评人李星文评价说:“《我爱我家》是以喜剧最高级的形式——讽刺,来作为它的出发点和强项,讽刺各种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,这是它非常高级的地方,也是后来的作品都无法超越它的原因。后来的很多情景剧就是搞笑了,不是幽默。”


人们对《我爱我家》经久不衰的喜爱,不单单是因为剧中人物的鲜活和生动,喜爱之中更蕴含着一种怀念,怀念那个时代的温情和热闹,能够嬉笑怒骂的自由,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。


2001年5月19日,《我爱我家》总编剧梁左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,享年44岁。在他逝世后的22年里,大家一直期待着下一个“梁左”的出现,也一直在期待着一部不逊于《我爱我家》影响力的作品出现。


希望这一天早些到来。


参考资料:

《电视剧60讲》,影艺独舌

《专访英达 | 情景喜剧只有一个标准,那就是笑声》,影视圈杂志

《<我爱我家>23周年主创重聚揭秘你不知道的幕后》,北京晨报

《英达回忆《我爱我家》:王朔是起名的高手》,扬子晚报

《情景剧不行了?英达:没佳作不代表情景剧没市场》,新京报


【在看】,经典永流传

今日推荐,点击下文即可阅读
点【在看】
经典永流传
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